三国为什么都叫主公
共6个答案
-
啊鹏
在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主要的政权,也就是曹魏、蜀汉和东吴。每个政权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主公。
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封建制度,主公是领导者的尊称,意味着他们有权力和地位。主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拥有最高决策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称呼领导者为主公是一种对其权威和地位的尊重和认可。
另一方面,主公这一称呼还具有文化和传统的背景。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受人尊敬和崇拜的君主,如尧、舜、禹等。这些君主被称为“主”,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崇高的品德和行为,对于人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在三国时期,将政权的领导者称为主公也具有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或政权而言,将领导者称为主公也是一种宣示其权威和地位的方式。通过使用这一称谓,政权可以加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表达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承诺。
三国时期的政权领导者被称为主公,既是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权威称呼,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延续。这一称谓不仅代表着领导者的权力和地位,也表达了人民对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
-
小鹿是个女同学
很多人觉得三国中每一个地方军阀都能被称为“主公”,其实大错特错。三国时期,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刘备集团发明的,其他人都不这么叫(另外三国时期,孙权也有一个专属称呼“至尊”)。至于明公,那就比较烂大街,理论上所有当官的都可以被叫做明公。
我们先来说主公,没错,后来主公这个词确实被很广泛地使用,但那是在三国之后。我们纵观史料,东汉末年之前的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过“主公”这个词。而在正史《三国志》中仅有《蜀书》有出现“主公”,毫无例外都是刘备的属下称呼刘备的,而魏、吴两边从没有过。有人做过统计,整个《三国志》中,出现“主公”一词统共出现15次,全部在《蜀书》部分,14次用来称呼刘备,最早是刘备入蜀,获得益州之后,得汉中称汉中王之前。用这个词的人包括法正、诸葛亮、张裕、马超等大臣,在劝谏、往来书信中称呼刘备为主公。而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大臣提到刘备往往称“殿下”;而在刘备称帝后更是称“陛下”了,主公这个词就没有再用。最后一次用“主公”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期间,在写信的时候称呼刘禅为主公,不过不是单一的“主公”而是“朝廷主公”。我们可以判断出,主公这个词就是刘备阵营的发明,“公”是尊称,主公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尊敬的主人”,但是在刘备称王、称帝后,更尊贵的殿下、陛下称呼更好,于是便不再用。而诸葛亮那次破例也是强调刘禅是“朝廷”主公。而在这之后,确实也有不少人称呼自己的阵营中的君主为“主公”。这可以算是刘备的贡献吧。由于无论是《三国志》之前的史料还是魏吴两国的资料都没有“主公”一次,我们只能认定此为刘备集团发明。与此类似,孙权阵营有一个给孙权的专有称呼“至尊”。这种吹捧孙权的方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然后就来说说“明公”。我们说清楚了“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所以也就否定了有人说“明公”的意思是“英明的主公”。不存在的,公就是很常见的尊称,在古代有一定地位的都可以称为“公”,没有主人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把“明公”理解为“英明的先生”,由于英明一词主要用来形容至少是官员的人,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把“明公”理解为“英明的长官”。那这个词与主公有本质区别,那就是“明公”不一定用来叫自己的主人,只要比自己级别高都可以叫“明公”。比如孙权的使臣到了曹操那里就可以叫曹操一声“明公”,哪怕他们连阵营都是对立的。
-
柠檬草的味道
喜欢的三国的网友们应该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话说在三国事情有很多的称呼叫法,什么哥哥啊,什么义弟啊,都还是挺不错的,大家也发现了,其实三国时期很多人会管老大叫主公,什么曹操是主公啊,什么刘备是主公啊,还有什么孙权啊,袁绍啊等等这些们老大,那么为什么这个时期的老大都要被叫做主公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主公一词一般都是臣子对君王的称呼。仆役对主人人多称呼。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臣也可以说是帝王的仆役。所以臣子称呼君王为主公也没有错。而且主公这种称呼并不是在三国时期才出现的。主公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主公和家臣其实是一体共生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而家臣也不是家中普通的仆役。而是为家主里下过大功,并且忠心耿耿获得家主认可的仆役才可以称作家臣。家臣可以说是家里的半个主人。他们是最忠心于家主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手下食客众多,各个都号称食客三千。而且这所谓的食客其实就是家臣。而主公的称谓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后来在秦末汉初之时,主公一词又开始盛行。就说汉高祖刘邦,在刘邦趁着陈胜吴广起义后,占领沛县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汉初的政治班子就已经开始构建。而樊哙,萧何,曹参等一直追随刘邦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称刘邦为主公。就拿萧何举例子。原本萧何是当官的,不管社会地位还是职务都比刘邦要高。在刘邦没有开始造反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一直都是叫名字,甚至有时候还很不客气。但是等刘邦开始造反,而萧何又要追随刘邦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就一直用主公二字代替。在也没有直呼刘邦的名字。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天下。这个时候各诸侯与其臣子之间,又多以尊卑相称,而臣子也多以主公称呼所追随之人。在陈寿所著断代史《三国志》中不论《魏书》还是《蜀书》或者《吴书》,其中均可见到主公二字的记载。而三国时期的主公称谓也是从汉代传下来的。我们不管从影视作品还是小说中也都可以看到东汉末年起兵诸侯都被自己的臣子称为主公。
最后有记载的直到唐朝,依旧保留着主公与家臣的称谓。基本上当时上到唐太宗李世民,下到各个侯爵世家,都有自己的家臣。《说唐演义全传》中第五十一回记载,臣受主公大恩,虽粉身碎骨,难以补报。而唐代诗人杜牧在《张好好诗》中写道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由此可见,主公这个称谓在唐朝还是存在的。直到唐后,再无主公一词的记载。
-
兼职赚零花钱
1、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想鸿门会上主公有难。”《说唐》第五一回:“臣受主公大恩,虽粉骨碎身,难以补报。”《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大夫吕章进曰:‘天子无道,废嫡立庶,忠良去位,万民皆怨,此孤立之势也。今西戎兵力方强,与申国接壤,主公速致书戎主,借兵向镐,以救王后,必要天子传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业也。语云先发制人,机不可失。’” 2、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 《西游记》第五二回:“这贼猴真个是个地里鬼,却怎么就访得我的主公来也。” 3、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 唐 杜牧《张好好诗》:“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躕。” 宋 梅尧臣《依韵和许待制后园宴宾》:“闻道主公偏爱客,翻思当日醉沙场。”
- 相关问答
- 最新问答
- 最新资讯
-
- 现在什么网络游戏玩家最多 6个回答
- 不用充钱的网游有哪些 6个回答
- PS4有什么好玩的策略游戏 6个回答
- 有什么游戏玩吗 6个回答
- 有什么手游好玩 6个回答
- 有什么可以赚钱的正规游戏 2个回答
- 有哪些不要玩的游戏 6个回答
- 哪些小游戏不用实名认证就可以玩 6个回答
- 仙侠手游哪个好玩一点 6个回答
- 什么是沙盒类游戏 6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