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70年代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共6个答案

  • 酷拉皮卡 酷拉皮卡

    7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家庭的孩子们在乡村和城市中都有机会参与各种游戏。以下是70年代中国孩子们常玩的几款游戏:

    1. 抓迷藏:这是一种经典的游戏,孩子们会在一个指定的区域里藏起来,然后一个人被选为“抓”的角色,他们要找到其他玩家。被找到的人将成为下一个“抓”的角色。

    2. 踢毽子:毽子是一块用布制成的圆形物体,底部填充了米或砂子。孩子们会互相踢毽子,通过脚技来保持毽子在空中的时间最长。这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体育运动。

    3. 弹弹球:弹弹球是中国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款游戏,它是一种小塑料球,可以弹起来。玩家们要用手指按住球的底部,然后用力向上弹起来,然后迅速用手接住球。这个游戏考验了玩家的反应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4. 跳绳:跳绳是一项常见的运动项目,孩子们会在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一起跳绳。有两个人持绳子,其他人跳绳。随着技巧的提高,孩子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跳绳方式,例如双人跳绳,交叉跳绳等。

    5. 打太极:太极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孩子们会模仿成年人练习太极拳的动作。他们会在一起划拳,做出一些慢动作的动作,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6. 纸牌游戏:孩子们在一起玩纸牌游戏也非常流行。他们会使用一副普通的扑克牌或特殊的纸牌,如“猫咪纸牌”。常见的纸牌游戏包括斗地主,炸弹人和21点等。

    7. 其他游戏:孩子们还喜欢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捉迷藏、皮筋、踢毽子、打陀螺、放风筝等。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动。

  • 兔二 兔二

    七十年代农村男孩最热衷的游戏:

    NO.1:打四角

    四角,是用两张纸叠制成的,一面有花,另一面光滑无痕,可两人玩儿也可多人玩儿,最常见的是两人玩儿。玩儿时首先通过剪刀、锤子、布决出谁先打,输者把四角抛出,让其自然落地,另一方击打,靠手扇出的风力和击打使对方的四角翻身。使对方的四角翻身了为赢,四角为赢者所有。

    那时物质极为困乏,为了叠四角,不惜撕掉课本,为此没有少挨老师批评。我当时打四角可谓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常是连回家吃饭都忘了,常常被母亲拽着耳朵揪回去,为此四角也被母亲没收了。我打四角的技术很高,最多时达到过四百多个。有一次被母亲发现买了废品,让我心痛了好长一段时间。

    四角有品级之分,草纸的最差,书纸、报纸的较好,最为珍贵的是牛皮纸的,如果拥有一个牛皮纸四角,一般情况是舍不得用的。

    NO.2:打砖儿

    小伙伴们按着实力均衡得分为两队来玩。每人找一个半截砖儿(薄砖儿为上等品),通过剪刀、锤子、布决出先打的一方。败者按着双方商议好的距离摆放好砖儿,有胜者来打。一为站在画好的印儿(线儿)上打,本队队员要把对方的砖儿打倒。一般情况下只许打一次,打不倒者可有己方打倒者中的一人替打一次,打倒即可进行二(若打不倒则有另一队来打)。二是站在印儿上把砖儿抛出适当距离,单腿跳跃踩在砖儿上,做好标记,拿起砖儿来,单腿撑地,拿起砖儿来将对方的砖儿打倒,中间另一只腿不得接触地面。三、四、五和二相似,只是单腿跳的次数不同(几跳几次)罢了。六则是要求把砖儿抛过对方的砖儿,踩住砖儿后要求用脚后跟儿后踢自己的砖儿将对方的砖儿击倒。玩儿的轮次多者为赢。

    NO.3:偷鞋底儿

    这是夏季男孩子最常玩的游戏。通过手心手背将人马分为两队,再通过锤子、剪刀、布决出攻守两方。攻防把所有的鞋子堆在一起,一人用力将其踢散(鞋子散开的力度越大越好),守方每人守住几只鞋子,攻防和守方斗智斗勇,趁其不备,偷出对方守住的鞋子。有时为了获得偷鞋的机会,常用偷盗的鞋子去击打守方的鞋堆儿,守方最怕攻方用凉鞋(那时好多伙伴儿穿的是农家布鞋)击打,凉鞋摔在光着的脚上很疼。若攻方不幸被守方踢中(另一支脚必须踩在鞋子上),就要交换攻守。

    NO.4:开仗

    这种游戏大多发生在冬季,一般是和邻村的孩子们进行。每天下午放学后村中的男孩子便纠集在一起结伙来到村外,和邻村的孩子们展开土坷垃对攻战,孩子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一直把对方逼到村里,另一方赶紧回村邀请高手,进行反击。当时男孩子们非常乐于此道,至于原因却无人知晓,而却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达一、两个月,两村的战争常常是在老师的干预之下方能结束。

    NO.5:藏溜儿(学名为藏猫)

    这是晚上男孩子们的游戏。孩子们分成两队,通过锤子、剪刀、布决出藏方和找方。有的孩子藏的位置太好,令对方一个晚上找不到,甚至有的孩子在藏身之处的茅草中睡了半宿,醒来后发现小伙伴们早已回家了。有时藏方的孩子们使“坏”,脱离找方的视线后大喊一声“哏儿”后便回家睡觉了,让找方的孩子们寻找半夜却一无所获!

    NO.6: 电报

    这也是一个晚上游戏,孩子们利用锤子、剪刀、布捉对厮杀,败者再捉对儿较量,最后的败者为守者。守者在指定的树或某堵墙处捂着眼睛(不须偷看,也有不遵守规矩偷看的),大声地从一数到十。在数数的过程中,其他人赶紧找好有利位置,准备摸指定的地方。当数数的声音一落,大家蜂拥而出奔向指定的地点,守者看准某个人后大喊“电报XXX”,若被电报的人多,要通过锤子、剪刀、布决出守者。

    NO.7:走五路(又名憋葫芦)

    这是一种两人智力游戏。常在地面上画出一个近似正方形,十字隔出四个小正方形,角对角画出斜线,斜线相交处再画竖线和横线,主五路图制作完成,再在一侧中线处画一十字,四周用线相连为葫芦。比拼时每人五个子儿摆在自己所占的一侧,可沿斜线和横竖线走。两子儿夹住一子儿为积,去掉对方此子儿添上己方一子儿;走到对方两子儿中间为挑,去掉对方两子儿添上己方两子儿。当对方只剩一子儿时,按双方约定把对方的子儿驱赶到葫芦的某位置方为赢。

    NO.8:走冲

    这也是一种两人智力游戏。首先在地面上画出一个近似正方形,再在其中画两横线和两竖线。在比拼时,双方每人各四子儿,两子儿顶住对方一子儿时去掉对方此子儿,主动送到对方两子儿前的不算失子儿,把对方四子儿吃完者为胜。

    NO.9:走联儿

    这也是一种两人智力游戏,有九联儿和十二联儿之分。两种联儿的画法基本相同,都是三个正方形相套,区别是九联儿只在中间画上一横,而十二联儿还要把四个角连起来。比拼时一人一子儿地放,九联儿每人放九子儿,十二联儿每人放十二子儿。在放子儿的过程中,先放成三个一联儿(三个子儿在一条直线上为一联儿)的随意拿对方一字儿。两种联儿的走法是相同的,成一联儿随便儿拿掉对方一子儿(但不能拿对方联儿中的子儿),把联儿拆开再成联儿方能第二次拿对方一字儿。在这种游戏中最怕拐子联儿(拆开一联儿的同时又把另一联儿成上),如果一方形成拐子联儿,另一方就投子儿认输了。

    NO.10:其它

    除了上述游戏,有时还玩儿崩枣核儿、弹玻璃球等游戏,但不管玩儿什么游戏,大都是就地取材。

    这时的孩子恐怕连听也没听说过这些游戏的名字,把这些写出来,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了解一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激励他们发愤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 旖旎 旖旎

    70后小时候玩的游戏有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翻花绳、抓石子。

    1、跳皮筋

    这是从小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为数不多的游戏之一,现在的孩子没有更多的游戏时间,跳绳这个项目能一直坚持到恐怕或多或少是因为它是一个考试或比赛项目吧。2、丢沙包

    两边各一排人,负责扔沙包,中间的一队人躲沙包,扔的人打中躲的人,躲的人就OUT,如中间的人接住了沙包,可以复活下场的人,直到中间的人全部被打中下场,就换另一队。3、踢毽子

    那时候丢的沙包跟踢的毽子是一个品种,都是家里大人自己用布缝的,里面填一些豆子或沙子,不像现在的毽子有好多款式,大部分都是用羽毛毽子。4、翻花绳

    即使好多年不玩了,现在拿出花绳也能翻出面条、凳子、蝴蝶、渔网等等,一路能翻到小金鱼,这个游戏能锻炼小孩子手指的灵活性。5、抓石子

    又一个女孩子的经典游戏,可以用圆滑一些的小石子,也可以把两个汽水瓶盖粘到一起,中间放几颗小石子来增加重量,放多少完全凭个人的经验和手感。

  • 蛋炒饭 蛋炒饭

    60一70年代,小时候玩的游戏有: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滑冰车;挤油渣;挑棍等等。

    1、滚雪球,堆雪人:

    堆雪人是下雪天才能享受的一项有趣的游戏。当然雪必须要下得够大,才能积累足够的雪球,气温要够低,才能使积雪不会迅速融化。将洁白的雪堆,制成一个人形的艺术品,还能供于观赏。2、打雪仗:

    这是一个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游戏,这是一个浪漫的游戏,总之这个游戏就是让人忍不住心动。那就是——打雪仗!小的时候下雪的冬天的校园,课间时间就是打雪仗的时间。操场、走廊是大大的混战战场,就是那些窝在教室里的同学也难免不受到雪球的攻击。3、滑冰车:

    过去传统的滑冰车是大一点的孩子们自己的杰作,滑冰车基本上是几块木板钉在一起,下面有的绑上铁丝、好一点的按两块角铁。孩子们有的在滑冰车上盘腿坐着、有的跪在上面奋力滑行。4、挤油渣:

    那时的教室都没有取暖设备,冬季课间短短的十分钟要取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挤油渣”了。此时,一群人常常紧靠着墙根站好,从两头往中间挤,如被挤出去就算被淘汰。大家虽说被挤得气喘吁吁、脸红脖子粗,但仍兴高采烈,因为此时浑身发热甚至满头大汗,这游戏的效果也就达到了。5、挑棍:

    把所有挑棍抓在手中,垂直于桌上,放手。棒棒撒开后,然后将挑棍一根根地挑起来收回,但不能动到或碰到别的小棒。冬天小手冻得红红手一发抖一失手者,换另一玩家提取。谁挑回的小棍越多,收集的分数越高,谁就是赢家。

  • 汉娜 汉娜

    滚铁环,旧时传统儿童游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全中国。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个人活动、集体竞赛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竞速、有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4×100米接力等比赛项目。

  • 互联网教练 互联网教练

    一、打玻璃珠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小编的家乡叫打琉璃蛋,虽然我是个90后,但是在农村长大的我还是玩过这个游戏的。玻璃珠有透明的也有五颜六色的,玩法有很多,比如在地上画两条线,谁的玻璃珠先出界谁输;或者在地上挖一个或多个小洞,谁的先进洞谁赢。有时为了瞄准对方的玻璃珠或小洞,小朋友就会趴在地上,衣服上弄得都是土,回家难免被妈妈一顿说,不过下次玩的时候早就把挨骂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二、滚铁圈

    一个铁圈,一个铁钩,简简单单的工具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不过这个工具虽然简单,但是玩起来却要费点脑筋,因为它十分考验技术和平衡能力。首先用铁钩勾住铁圈使其滚动,人随着铁圈奔跑,铁圈一旦倒地就只能从头再来。现在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也会滚铁圈,把这个游戏变成了一种健身方式。三、投沙包

    沙包制作起来很简单,剪六块大小相等的碎布,用针线缝成一个六面体,里面填上适量的小麦或者玉米粒。投沙包至少要有三个人,两个人在两边扔,一个人在中间来回躲,如果沙包打在身上并落地这个人就被淘汰了,如果接住沙包就能多一条命。四、跳房子

    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用粉笔或者小砖头块在地上画格子,我们那边是格子的排列顺序是从近到远:竖着三个格+并排两个格+一个格+并排两个格+一个半椭圆形的格子。画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玩了,先把沙包或者砖头块扔到一个格子里,然后跳到扔沙包的地方把沙包捡起来,接着跳到头在折身返回来就大功告成了。

策略单机卡牌手游排行榜2015

更多

大家都在玩

更多

24小时更新手游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