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

共6个答案

  • 哼哼哼 哼哼哼

    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争,下面是其中一些主要的战争:

    1. 赤壁之战:也称为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东吴的周瑜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这场战役巩固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并对曹操的势力造成了重大打击。

    2. 武昌之战:发生于公元219年,刘备的蜀军与孙权的东吴军队在武昌地区进行了战斗。这场战役标志着蜀汉和东吴联盟的破裂,刘备试图夺取东吴的江南地区未能成功,最终以刘备失败告终。

    3. 平阳之战:发生于公元234年,蜀汉的刘备死后,蜀汉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权力争夺。其中最重要的战斗是在平阳地区进行的,刘备的儿子刘禅与刘备的表弟刘封争夺蜀汉王位。刘封最终获胜,但不久后被蜀汉丞相诸葛亮杀害。

    4. 祁山之战:发生于公元25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开始走向衰落。蜀汉的丞相姜维率军进攻魏国,但在祁山战役中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导致蜀汉政权进一步瓦解。

    5. 吴国灭亡:发生于公元280年,东吴国内部发生了内乱,朝廷权力的争夺导致吴国政权的崩溃。曹魏国王司马昭趁机派遣大将诸葛靓攻击东吴,最终东吴被攻破,吴国灭亡,标志着三国时期的终结。

    这些战斗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事件,对三国政权的兴衰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战斗的结果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牧馬 牧馬

    北方统一战、江东统一战、西川统一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合肥之战、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三国演义》该剧讲述了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gQ3Hx6Ybzmgkus73fvwrQ

    ?pwd=pij4 提取码: pij4

  • 发誓d 发誓d

    1、宛城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但因曹操纳了其叔嫂邹氏,张绣遂用贾诩之计成功偷袭了曹军,导致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战死,兵马损失惨重。2、易京之战:袁绍北上,于幽州易京于相会,爆发易京之战,公孙瓒不敌,最终勒死儿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尽,将幽州拱手相让于袁绍,袁绍占有幽、冀、并、青州,于第二年发动袁曹官渡之战。3、官渡之战: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命颜良文丑为大将,沮授为谋士,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由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4.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三国时代,地点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战斗双方是刘备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荆州之后,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刘备不战而逃,曹操派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于长坂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5、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夺取荆州,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动,献出荆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数十万,休息三个月后,又南下,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

    而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曹操接连中计,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6、潼关之战:扫荡马超、韩遂等西凉豪杰,巩固了后方势力,马超逃至汉中。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7、合肥之战:吴魏之战,结果守将张辽奋战,使得孙权大败,自己险些被俘虏,而曹操以后就没有到过吴地了。8濡须口之战:在合肥之战之后的曹操孙权之战,结果曹操在濡须口打败了孙权。9、夷陵之战:由于刘备的错误行动,使得被陆逊火攻,使新兴蜀国国力大衰,且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10、诸葛亮、姜维北伐: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同时导致蜀汉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11、魏灭蜀之战:因蜀后主刘禅的腐败无能,未经抵抗就使得蜀汉灭亡。而在战后,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战乱中被杀。12.晋灭吴之战:晋灭吴,孙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西晋统一中国。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 kimview66 kimview66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4、火烧博望坡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七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为抵御刘备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

    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表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5、火烧新野

    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

    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

    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

    6、濮阳之战

    东汉末,曹操收复兖州失地,先下定陶,继克钜野,杀死吕布部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吕布出城迎战,曹军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共战吕布,吕布不能支,拨马回城。后来,刘璋手下的别驾张松在校场还拿这件事讥笑曹操。

    7、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胜利原因: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 站住 别走 站住 别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200)、赤壁之战(208)、夷陵之战(222)

    官渡之战简略内容:袁绍与曹操,以曹操获胜告终,曹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简略内容:孙刘联军与曹操,以曹操大败告终,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夷陵之战简略内容:蜀汉与孙吴,以刘备失败告终,刘备病死白帝城,三足鼎立局面确定。

    其它战役:

    易京之战(199)、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袁绍与公孙瓒

    扬州之战:袁术与袁遗

    武阳之战:曹操与黑山军

    兖州之战:曹操与黄巾军

    潼关之战:马超与曹操(211)

    合淝之战:孙权与曹操 (共五次,208、214、230、234、253)

    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

    宛城之战:张绣与曹操(197)

    长坂坡之战:刘备和曹操(208)

    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213)

    濡须口之战:魏曹仁与吴将朱桓(223)

    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227-263)

    魏灭蜀之战(263)

    晋灭吴之战(280)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6-06 10:05 黄巾起义:张角与东汉(184年)

    白马之战:曹操与袁绍(200年、此战中关于斩了颜良)

    汉巴之战:草擦与张鲁(215)

    定军山之战:曹操与刘备(215年、此战中黄忠腰斩夏侯渊)

    汉中之战:曹魏与蜀汉(218—219年)

    关羽失荆州:关羽与曹操、孙权(219)

    火烧连营:刘备与吴将陆逊(221年)

    华容道之战:华容道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经过的路途,张飞、赵云、关羽等在此阻挡过,最后只有关羽阻挡住了,但关羽念旧情放走了曹操,让他回到江陵

  • Who Are You Who Are You

    三国演义所处时期为东汉末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三大战役,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策略单机卡牌手游排行榜2015

更多

大家都在玩

更多

24小时更新手游专题

更多